建置一個為您吸引優質客戶的網站

本店介紹
新聞中心
產品分類
  • 暫無分類
站內搜索
 
友情鏈接
  • 暫無鏈接
您當前的位置:首頁 » 本店介紹 » 湯圓的由來
湯圓的由來
湯圓的意義

 大約從宋朝開始,中國人就在元宵節吃湯圓。北方的元宵,是用竹籮篩滾出來的。明清以後,江南人也在冬至以湯圓祭祖、祭灶,南方的湯圓,則是以手心搓揉的。宋朝時,民間開始流行一種在元宵節吃的新奇食品,它是用各種果餌做餡,外面用糯米粉搓成球,煮熟後,吃起來香甜可口,饒有風味。因為這種糯米球煮在鍋裡又浮又沉,所以最早叫「浮圓子」。後來有的地區把「浮圓子」改稱「元宵」。人們在元宵節吃這種食物實際上是思念親人,渴望團圓。

袁世凱的迷思

 1912 年,袁世凱篡奪辛亥革命的成果,做了大總統,他一心想當皇帝,又怕人民反對,一天到晚提心吊膽的。因為「元」和「袁」、「宵」與「消」是同音,「袁消」有「袁世凱被消滅」之嫌,袁世凱感到不吉利,於是在 1913 年元宵節前,他下令把「元宵」改稱「湯圓」。 袁世凱垮臺後,大部分地區又恢復了「元宵」的名稱,不過時至今日,有些地方仍然稱「元宵」為「湯圓」。

元宵

  相傳漢武帝時宮中有一位宮女,名叫「元宵」,長年幽於宮中,思念父母,終日以淚洗面。大臣東方朔決心幫助她,於是對漢武帝謊稱,火神奉玉帝之命於 農曆正月十五 火燒長安,要逃過動難,唯一的辦法是讓「元宵姑娘」在 正月十五 這天做很多火神愛吃的湯圓,並由全體臣民張燈供奉。武帝准奏,「元宵姑娘」終於見到家人。此後,便形成了元宵節。

 關於元宵節習俗的形成,說法頗多,據史料記載,漢武帝的時候,漢室要祭祀一位叫「太一」的神明。據稱「太一」是當時相當顯赫的一位神明,地位在五帝之上,並有恩於漢帝,所以受到的奉祀比較隆盛。元宵又叫湯圓,歷史上還有許多別稱「面繭、粉果、元寶、湯餅、圓不落角」等等,直至明永樂年間才被正式定名為「元宵」。元宵分有餡和無餡兩種,無餡的個小、味甜,以白糖、桂圓、桂花、藕丁、蜜餞為佐料,又稱「珍珠湯圓」,有餡的個大,狀如核桃。北方元宵多為甜餡,有白糖、豆沙、芝麻、山楂等類,南方的則甜、鹹、葷、素皆有,尤以寧波湯圓,貴陽吳家湯圓著稱。